湖北日報訊 圖為:陳發喜(右)在貧困生家中家訪。(視界網 汪軍 攝)
  記者韓曉玲
  6月26日下午,宜昌市點軍區土城小學放學了。六(2)班班主任陳發喜因重感冒打了三天點滴,說話很吃力,仍在宿舍里督促兩名低年級學生做作業。家長出於信任,把貪玩的孩子托付給他管教。
  這時,二年級的高美玲、王夢婷從門口探進小腦袋:“陳爺爺,我們來看您的病好了沒有。”為什麼喜歡陳爺爺?她們天真地說,他經常給外面的人打電話,為大家送來文具和衣服。
  懷著感恩的念頭,堅持多年助學
  陳發喜今年51歲。從1983年走上講臺至今,先後幫助了近百名貧困學生。旁人稱贊他,而他認為只是平常事。“我出生於土城鄉黃家嶺村。以前家裡很困難,吃過苦,也得到過幫助。”陳發喜對往事記憶猶新:從小學到中學,受到3位老師資助;高中期間,學校免除了學費,還提供免費食宿。點點滴滴的幫助,使他擺脫輟學的命運,也溫暖了一顆少年的心。
  老師們不求回報,但活在世上要知恩、感恩。陳發喜的想法很朴素。剛工作時,每月工資不過二三十元,他省吃儉用,希望用微薄的力量幫助貧困學生。
  助學路,一走就是31年。
  陳發喜也曾苦悶、彷徨過。2004年秋,當地幾所學校撤校並點,貧困生多起來,他無法一一資助。孩子們眼底的熱切,灼痛了他的心。
  偶然間,陳發喜受到啟發:能否通過網絡匯聚社會愛心?2005年9月,他在論壇上發出第一篇帖子,引起武漢科技大學愛心社團的關註,送來一筆捐款。此後,他長期泡在各大論壇求助,為了爭取信任,還邀請資助者實地考察或與受助者視頻通話。
  社會各界的愛心,涌向這所山村小學。除了湖北,還有北京、山東、遼寧、青海、廣東、浙江、四川、河北、福建以及香港等地的好心人,紛紛資助素昧平生的孩子們。
  少至幾元,多至一兩千元,自己這些年在助學上用了多少錢,陳發喜沒有一筆賬,也說不清楚。但是對於愛心人士的捐贈,他從不含糊,在一個專門的文件夾里,記錄著貧困學生及受助信息、社會愛心人士資助款發放明細。
  說起這位同事,土城小學事務長黃代發感慨不已:“我很敬佩他。他不計回報地幫助孩子們,持之以恆。”
  黃代發代管一些孩子的生活費。記者翻開這個學年的記賬本,看到大部分代管的生活費來自陳發喜。他還囑咐黃代發,如果哪個孩子的生活費不夠了,先幫忙墊上,再找他“報銷”。
  目前,土城小學的776名在校生中,特別貧困的學生有30多人,在陳發喜的努力下,基本上得到一對一的資助。
  並不富裕的家庭,因愛而快樂
  陳發喜和200多名住讀生住在同一棟宿舍樓。
  宿舍的衛生間里,堆著一大麻袋礦泉水瓶和不少硬紙板,都是他和妻子左學菊在校園裡撿的。每次賣廢品的錢並不多,主要用來獎勵貧困生。
  對陳發喜的助學之舉,左學菊也曾鬧過意見。那時丈夫收入不高,自己沒工作,還要撫養兩個女兒,經濟著實不寬裕。8年前,她來到土城小學工作,月工資一開始只有250元。
  然而左學菊漸漸理解了丈夫。“老陳過生日或生病的時候,小伢們買不起禮物,就畫畫、寫上祝福送給他。”那些稚嫩而純真的話語,熨平了左學菊的心。她覺得,丈夫做的事情是值得的。這幾年,陳發喜為孩子們買的衣服、鞋子,都是她挑選的。
  陳發喜的電腦桌面,是外孫女的照片。外孫女出生5年了,除了大女兒偶爾帶回家鄉,他只在去年暑假到北京看望過一次。“我當然也想外孫女,但一去一來路費好貴。”陳發喜從2011年起,月工資漲到了2360元,對自己仍然“摳門”。
  看到父親多年用著老掉牙的手機,大女兒陳燕靈5月寄來一部智能手機,拍照、上網很方便。陳發喜周末上山家訪時,現場拍照片發給資助者,平時則捨不得用手機上網。他心疼地說:“傳了幾張照片,20M流量就沒有了。”
  比起這部手機,更讓陳發喜高興的是,陳燕靈匯來2000元,讓父母用於助學。“兩個女兒都有同情心。”他欣慰地說,身在北京、福建的兩姐妹時常幫忙轉載求助信息。
  其實,陳發喜直到現在還欠著債。
  生活並不富裕,陳發喜卻說:“幫學生,能做多少是多少。”
  孩子們的心,被他捂熱了
  少年時代的陳發喜,感受著老師們的溫暖。如今,他也用愛捂熱孩子們的心。
  五年級的小月很愛笑。無邪的笑容里,很難看出童年的陰影。
  小月家住土城鄉三岔口村。3歲那年,父親去世,母親離家出走,她和爺爺奶奶一起生活。奶奶患有腎病,全靠爺爺乾農活來維持生計。幸運的是,她從讀一年級起,一直得到陳發喜的幫助。一次家訪,小姑娘拉著他的手說:“等我長大了,一定報答您。”陳發喜這樣回答:“不用回報我,回報社會吧。”
  雨後初霽的校園裡,六年級的小蘭穿著漂亮的新涼鞋。“這是叔叔阿姨給我買的。”她不知道這群叔叔阿姨是做什麼的、叫什麼名字,只知道“有好多好多人”。
  小蘭的父親黃昌才已有63歲,母親患有精神疾病,家境拮据。在陳發喜的帶動下,宜昌愛心聯盟“春暉行動”向這個家庭伸出溫暖的手。去年12月,志願者們還來到小蘭家裡,為她裝扮房間。
  房頂垂下油布,地面鋪上土磚,牆壁貼上海報,再支起一張床墊,搭起一個簡易衣櫃。這支“工程隊”的手藝並不好,然而小蘭第一次有了自己的房間和自己的床,第一次有了明星海報和布娃娃。她笑了,又哭了。
  傍晚7點多,記者來到三岔口村。未通公路的山坳里,有一座孤零零的土坯房,便是小蘭的家。小路在鄉間蜿蜒,雨後泥濘難行。孩子在這樣的山路上,年復一年,用腳步丈量著貧困與夢想之間的距離。
  土坯房黑暗潮濕,時有漏雨。裝扮過的小蘭房間依然簡陋,卻是最“豪華”的一間,小書桌上放著《格林童話》《新華字典》。黃昌才鐫刻著歲月滄桑的臉上,滿是笑意:“蘭蘭能讀上書,我們感到幸福。”
  屋前的田地里,作物長勢正好,過去卻是荒地。“這是‘愛心農場’,好心人租下3畝地,一年6000元,請我種玉米、土豆、紅薯,種子和農資也由他們出錢。”黃昌才說,自己把這些關懷都放在了心裡。
  一根火柴,點燃了更多人的愛心。
  採訪中,記者未能見到“春暉行動”志願者,只在陳發喜宿舍的牆上,見到了他們在6月父親節送來的一面錦旗,親昵地稱他為“愛心爸爸”。
  (原標題:圖文:愛,照亮山裡娃的求學夢想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k04aknuw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